日本雖也地處亞洲,但咖哩卻是在明治時代才由歐洲傳入。將咖哩淋在米飯的「咖哩飯」倒真的是日本人發明的。塊狀咖哩也是日本於昭和年間發明的。其原理是利用油脂及澱粉的凝結,產生固體的外觀,使得咖哩的使用更為簡單和普及。
日式咖哩塊常在裡面添加了果泥及蔬菜,所以口味偏甜,較沒那麼辛辣。坊間很容易可以找到各式口味及不同辣度的咖哩塊,使用起來很方便,很容易就可煮出濃稠香郁的一鍋好吃的日式咖哩。不過咖哩塊的使用還是有一些方法,倒不是如很多人印象裡的煮滾一鍋湯後,把咖哩塊丟下去就了事了。
【材料】
大雞腿:2隻,切塊
馬鈴薯:4個
紅蘿蔔:半條
洋蔥:半個,切丁
咖哩塊:6塊,180g
玉米粒:1罐
水:1500cc
蘋果:1個,切小塊
【作法】
1.馬鈴薯、紅蘿蔔去皮切塊。馬鈴薯「面取」後,比較不會因熬煮拌動而崩形化掉。面取就是將切塊的蔬菜,邊緣銳角削掉。另一種方法是將切塊的馬鈴薯先煎過微焦也可避免馬鈴薯在熬煮過程中化掉。
2.起油鍋,將洋蔥炒至變色微透明。
3.再將雞肉炒至雞肉變白。
4.將馬鈴薯和紅蘿蔔也下去拌炒一下。
5.這次有加入一些蘋果丁增加香味和甜味。日式咖哩塊裡其實有的也會有加入果泥,所以倒不一定要加水果。如果要煮給小朋友,加些水果是很不錯。蘋果、芒果、鳳梨都可為咖哩增添果香。如果將水果打成泥狀加入咖哩鍋,會更容易入味。
6.加水蓋過食材。煮滾後,轉小火燉煮30分鐘。
煮30分鐘後,馬鈴薯、雞肉已經熟透。將玉米粒加入。
7.先熄火讓湯汁稍冷卻,過一陣子再將咖哩塊放入。這是煮咖哩塊的重點!因為咖哩塊裡面含有很多麵粉,麵粉中的澱粉質在60℃會開始糊化,到了80℃左右會完全糊化。但是如果一下子將咖哩塊放入滾燙的熱湯中,就只有表面產生糊化,中間則會結塊化不掉。
正確的煮法是先熄火,讓湯汁稍冷卻再加入咖哩塊,過一陣子咖哩塊溶解化掉後,再開小火拌煮。
8.剛開始拌煮時,湯汁還是稀稀的,但是越煮就會越稠。咖哩很容易煮焦,有時要拌一下,免得底部焦掉。
煮至微滾一陣子,就可以了。
擺盤上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