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都是生的包子,也都用麵粉水去煎,那生煎包、水煎包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名稱不同?好像也有許多人都認為是相同的麵食,而兩種名稱混著用。
認真的作一下功課,看來還是有一點小小不同,而流行的省分和流傳的民間故事也有不同。

生煎包:                                                            
1.生煎包是江蘇一帶的省份來的,以上海生煎包為最有名。                             
2.裡面的餡料以肉為主,菜為輔。                             
3.皮比較薄,表面通常有芝麻。                                       
4.僅一面煎焦黃。                                           
水煎包:                                                            
1.水煎包是流行於台灣的東西。                                             
2.水煎包以蔬菜為主,通常不加肉或加一點肉。
3.皮較厚,表面不加芝麻,兩面煎黃。    
 
水煎包的由來:
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抵達澎湖望安島,原本打算繼續前進台灣,但卻多日無風,導致作戰計劃因此中斷。軍師陳永華以麵粉十石、雜糧八石,再加上一些澎湖當地的糧產,將雜糧等包在麵團之內,用文火煎熟,作成數百個水煎包(時稱水前包,取水前祭神之意,後來因發音類似,且製作過程中以煎為主,而改稱水煎包 ),投入台灣海峽,以祭海神,不出數日台灣海峽便起風,鄭家大軍得以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收復台灣。因其體積小、熱量高,水煎包亦成了鄭成功軍隊的作戰軍糧,之後流入民間就成了台灣著名的美食。
煎包的由來:
江蘇北部的豐縣是劉邦出生地。秦朝末年,當時劉邦和母親被秦兵追殺逃難到江蘇豐縣,由於飢寒交迫,一家正要關門的包子店的老闆見他們可憐,就把店裡剩下的材料剁碎做成包子,因為當時蒸籠已經收了,所以就把包子放在鍋中煎熟,給劉邦母子食用。後來劉邦登基稱帝後,這個曾經在危難中救駕的包子,「生煎包」也就因此一炮而紅。
稗官野史,看官不妨一笑置之。
生煎包:(中型60個量,有點多,可以按比率減少
餡料:
豬絞肉:1.5斤
原生韭菜:2小把
高麗菜:一些
鮮蝦:20尾
蔥:若干
調味:醬油、胡椒、鹽、薑末、香油


豬絞肉打水:先加鹽和水(水要分次慢慢加)用筷子同方向拌至出現黏性,再加加醬油、胡椒、薑末一樣打水拌勻後,加一點香油拌勻。置冰箱冷藏2小時。


原生種的韭菜比較小,(照片上面是一般韭菜),原生種韭菜比較不會有很重的韭菜味,包水餃和包子蠻好吃的。

高麗菜切細,加鹽脫水後,韭菜、蝦、蔥切細,跟打水冷藏後的絞肉拌勻,冷藏備用。



麵皮:  
1000克老麵+200cc水+600克中筋麵粉搓揉成團,靜置1小時。             



麵粉水:
水200cc+中筋麵粉1大匙+醋1小匙。加醋可以使麵皮更加酥脆。

開始桿皮包餡。

包好包子,放置一旁大約醒上20分左右。


平底鍋熱油,將包子擺入鍋中,底部稍微煎一下,灑上芝麻。

倒入麵粉水,一定要超過包子的一半高度以上。


轉中小火,蓋上密閉鍋蓋,燜煮8-9分鐘。

煎好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


一定要翻面放盤,這樣煎好的部分才會酥脆。




食後感: 
用老麵做的包子,麵皮香Q好吃,沒有酵母味, 推薦大家試試。
麵粉水加多一點(約包子2/3高度),包子吃起來會更覺得汁多味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生煎包 水煎包
    全站熱搜

    野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